“国家对于抗菌药物的严格控制,不仅可以遏制耐药细菌的出现,避免超级细菌的发生,也可以减少因菌群失衡导致的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风险。这不仅需要医学界的努力,也需要患者的理解。”近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博论天涯———第一届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学科专家交流峰会媒体座谈会”上,来自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这样明确表示,近年来,在血液、呼吸、感染和ICU领域,深部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呈现逐年攀升态势,因其早期诊断困难,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而成为大众关注的新焦点。
真菌感染:分深部真菌和浅部真菌
真菌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目前已知的有十万余种,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些真菌在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有些却极易引发人类疾病。据了解,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如足癣、手癣等,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据介绍,近20余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深部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国内临床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7%-14%,ICU领域深部真菌感染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
深部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为免疫力低下患者,多发生在血液、ICU、移植以及呼吸和感染领域,其中血液科病人,如骨髓移植、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的比重约占61%,感染和呼吸科患者约占17%,主要集中为艾滋病、呼吸衰竭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ICU和移植病人的比重约占15%,多为实体器官移植、大型手术和胃肠外营养的患者。
深部真菌感染多以抗真菌药物的治疗为主。抗真菌药物虽属于抗生素,但与抗细菌药物或者抗病毒药物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机理及使用对象。“老百姓们熟知的感冒消炎药等,多属于抗细菌药物。”王辰教授称,“目前全球均存在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现象,中国或更为严重。越来越多的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不仅使得原来有效的抗菌药物作用失效,还易引发因菌群失衡带来的深部真菌感染疾病。”
临床表现:复杂且发病快死亡率高
由于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常常被基础疾病或免疫抑制所掩盖,难以早期发现,而且其进展快速,预后效果差,病死率极高。
据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会长黄晓军教授介绍,从1958年开始使用的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两性霉素B,到最新一代的棘白菌素类药物,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史不过近50年,在品种的选择上与品种繁多的抗细菌药物相比非常有限。
黄晓军称,由于此类疾病多发生于免疫受损患者,而且真菌常已侵入体内的组织和器官,治疗难度大,治愈率低,极易造成病人的死亡。而且,不同个体的患者患病后的表现有很大差别,如在血液领域,深部真菌感染多表现为侵袭性曲霉病,这类疾病的预后效果差,死亡率高达60%-90%,故建议这类患者多采用预防性治疗,且需谨慎考虑药物安全性问题。而在深部真菌感染的另一高发领域ICU,深部真菌感染多表现为念珠菌血症。IDSA指南推荐此类患者可采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如米卡芬净等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对于医生,如果经验不足很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确诊深部真菌感染,也就意味着患者治愈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于凯江教授说,“由于目前深部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有限:确诊必需通过血培养或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有一定的假阳性,病原学检查不作为确诊依据等。所以,目前临床医生多推荐采用早期积极预防和经验性治疗来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 |